在朝鲜战争的后期,尽管根据《日内瓦国际公约》规定,战后应立即遣返战俘,但美国及联合国军并未严格执行这一规定。反而,由于美军的操控,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,特别是发生在1952年4月的“四八大甄别”事件。
1951年12月10日,朝鲜战争进入了战俘遣返的谈判阶段。中方要求依据《日内瓦国际公约》来遣返战俘,但联合国军却拖延了执行,并提出了两种遣返战俘的方案:一种是“一对一交换”,这种方案并不复杂;另一种则是所谓的“自由遣返”,这个方案引起了中方的强烈反感,因为它显然带有政治目的。最终,“自由遣返”的方案并未得到中方的接受,导致战俘遣返的计划一度陷入僵局。 到1952年2月,双方努力达成协议,其中提出战俘可以返回家乡,但不能再参与战斗。然而,直到3月初,双方依然未能就遣返方案达成一致。就在此时,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没有征得中方同意的情况下,单方面确定实行“自由遣返”,即通过“甄别”来决定是否将战俘遣返。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4月5日“甄别审查”在釜山战俘营的实施,成为了这场惨剧的导火索。 4月5日下午,美军在美军授意下召集了一些台湾特务与战俘营中的小头目开会,企图通过思想动员将部分战俘拉拢到美军一方。这一做法遭到中朝方面的强烈反对。翌日4月6日,中方发表了严正声明,明确表示不应把战俘在拘留期间的行为责任归咎于他们,并且要求战俘返回祖国。然而,美军不但没有传达这一声明,反而开始进一步推动“甄别审查”的进程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贝尔上校等美军官员开始在战俘中间挑起矛盾,提出基于个人意愿进行“自由遣返”的方案。 这一政策遭到坚强共产党员战俘的坚决反对,然而,他们很快被美军的汉奸分子暴力驱逐。接着,美军的广播车开始在战俘营内广播“甄别审查”的消息,进一步煽动了紧张局势。面对美军及其走狗的压力,71联队的256名战俘联合发起了一份联名信,提出要保障战俘的安全,尊重他们的意愿,不得强迫。然而,这些要求并未得到美军的任何回应。 到了4月7日,甄别审查终于在美军的强力推动下开始了。美军首先通过强制分队的方式,将愿意回国的战俘与拒绝回国的战俘分开。选定回国的战俘被迅速关押在厕所和帐篷里,陷入了恐怖的气氛中。为了避免任何暴动,美军还部署了荷枪实弹的军队、坦克与装甲车对战俘营进行了严密包围。在这种高压控制下,许多战俘遭遇了极为残忍的待遇。 例如,李大安等败类头目在美军的默许下,开始对战俘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。18岁的志愿军战士郑伯涛在李大安的指令下,被残忍地剜掉了刻在他胳膊上的四个字,导致其重伤昏迷。更有甚者,李大安带领一群败类用刀将近二十个战俘的肌肉剜下来,作为“战利品”。这些惨烈的场面让人无法想象。 不仅如此,美军及其代理人还以暴力对待那些坚决支持共产主义、坚持回国的战俘。面对这些屠戮,许多志愿军战俘毫不畏惧,毅然反抗。林学逋等战俘甚至在极度痛苦中大喊“共产党万岁”,最终遭到血腥的杀害。李大安将林学逋刺死后,还将其心脏挖出,展示给其他战俘看。 这一系列的惨无人道的暴行持续到4月8日,最终导致九十九名战俘丧命,四百多名战俘严重受伤,三百多名战俘被剁肉。数千名志愿军战俘的身心都遭到了摧残。尽管如此,仍然有部分战俘凭借坚定的信念突破了美军的封锁,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 “四八甄别”事件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污点,不仅展示了美军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,也让世人看到了在暴力和恐惧面前,志愿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民族精神。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民族独立和尊严付出巨大牺牲的英勇战士。 发布于:天津市晟红网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-配资知识门户-配资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