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对张国焘予以宽恕,但张国焘为何仍旧选择背叛?
1938年,张国焘决然告别延安,外界对此纷纷猜测,普遍认为其背后的动因是对毛泽东的忌惮。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他真正畏惧的,是另一位同样地位显赫的人物——王明。
在长征的历史长河中,张国焘背叛红军、另立中央的行径,我方已多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,故此不再赘述。然而,必须指出的是,这种行为实乃不可宽恕的严重罪行,罪恶滔天,即便处以极刑,亦不足以抵消其罪责的丝毫。
尽管毛主席并未对张国焘施以严惩,反而出人意料地推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之职。鉴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长期驻守西安,张国焘便长期担任代理主席,全面负责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项事务。
至于背后的原因,首当其冲的因素便是毛主席一贯秉持对犯错同志实施“治病救人”的原则,而非简单施以惩罚。他明确表示,只要犯错者能够真心悔过,并下定决心切实进行改正,便应当给予他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。
博古昔日之举,曾给党中央与红军带来重大损害,使毛主席辛勤耕耘的中央苏区陷入困境。然而,在真诚认错之后,毛主席并未对往事耿耿于怀,反倒是继续对他委以重任,任命他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及新华通讯社社长。
张国焘的遭遇与博古颇为相似,他不仅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,而且在革命征途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倘若他能够真心悔过,毛主席必然会慷慨地赐予他一个重生的机会。
再者,张国焘所象征的,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雄厚力量。若对他采取宽容的处置态度,无疑将有力地凝聚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的士气,进而有效预防红军内部出现分裂的隐忧。
尽管中央对张国焘进行了严厉的批判,却并未将他彻底摒弃于门外,仍旧给予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契机。对此,张国焘心中自有一番明悟,对中央的宽容与仁慈亦怀有深深的感激。
然而,随着王明的重返,延安的局势即将经历一场重大的转变。
1937年12月,王明、康生与陈云一同重返延安。鉴于王明在共产国际备受青睐,他的归来似乎带有“钦差大臣”的威仪。面对中央既定的决策,他毫不犹豫地加以驳斥,意图独揽中央的权力。
包括张国焘之事。
不久,王明即刻传唤张国焘,向他透露,李特与黄超已坦白交代,证实他们均为托派成员,且二人亦已遭执行枪决。
张国焘惊愕。
李特与黄超的身份引人好奇。李特,一度担任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军事顾问,而黄超则是张国焘的亲信秘书。两人对张国焘的忠心未曾动摇。当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并自立为中央领导者时,李特与黄超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。然而,他们如今公开宣称自己是“托洛茨基派分子”,那么,他们是否仍抱有希望?
“‘托派分子’这一称谓源自苏联的托洛茨基,他因与列宁的思想观点相左,并对共产主义的未来持有悲观看法,因此遭到了苏联的严厉批判。”
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,我党亦发起了对“托派分子”的广泛批判活动。以中共早期杰出的领导人陈独秀为例,他亦被划定为“托派分子”,并因此遭受了党籍的剥夺。
王明此次重返,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,立志将党内“托派”势力彻底根除。正因如此,当他点明李特与黄超均为“托派分子”之时,张国焘心中所生的恐慌之情,不难从字里行间窥见。
张国焘对王明的策略有着深刻的体悟,往昔他在鄂豫皖根据地所推行的那场肃反运动,便是他忠实贯彻王明路线的写照。今时今日,相似的境遇再次降临,怎能不让他夜不能寐,食不知味!
截至1938年四月,张国焘在拜谒黄帝陵之际,悄然无声地乘坐了蒋鼎文的座驾。自那以后,他音讯全无,直至如今,他未曾重返故土。
在那日,南京城陷,蒋介石政府迁往武汉,蒋鼎文立刻秘密将张国焘送往武汉。
恰逢中共长江局迁至武汉之时,周恩来副书记听闻此消息后,即刻派遣李克农同志前往车站,进行周密守候。待张国焘同志抵达武汉,便将他“邀请”至八路军办事处。
最初,周恩来凭借其卓越的辩才和非凡的处事技巧,说服张国焘改变心意原本并非难事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长江局书记的职位最终落入王明之手,这一变故使得即便张国焘对周恩来深信不疑,他也终究无法继续留任。
周恩来深知继续劝说他已无成效,遂决断地提出了三条可供挑选的方案,将选择权交给了他,任其自行作出决定。
首要之策,便是纠正错误,并重返党的岗位履行职责——这正是中央领导层所深切寄望的。
第二条:请假休。
第三种途径,即主动向党组织提交退出申请。党组织将依照程序正式予以公布,并对其作出开除党籍的决定。
张国焘稍作沉思,随即轻轻将一张字迹工整的纸条递至周恩来眼前。“家兄已选定第三方案,决定搬迁至他乡定居。恳请您无需派遣人员搜寻,务必将此事予以告知。”
从此,张国焘就彻底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了。
晟红网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-配资知识门户-配资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